为自己提升 10 倍阅读体验之后,这是我的「效率」反思…… 世界微资讯
来源:少数派     时间:2023-02-11 14:10:00

编注:本文是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少数派年度征文截稿在即,趁此良机,我刚好想要总结和分享一下「我的效率系统 2022 升级版」,内容包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碎片化阅读 书本阅读 整理笔记的思维链路(#卡片盒笔记法) GPT-3 人工智能赋能的生产力工具 重新思考 Roam Research 的价值 任务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反思 白板的作用,以及各大笔记工具在 2022 年对白板的支持。

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这篇文章只能涉及前 2 个话题(阅读篇),如果你感觉对某个话题很感兴趣,不如先来点一波关注。对于其他话题的细节,可以看我在 B 站的往期视频,在视频中能够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引言:我的年度关键词 ——「幸运」

面对新的一年,我的情绪跟股票市场一样,也是高波动,高分化。去年我的投资收益率大概在 16%,只不过是负的,。

但这其实是一种幸运,因为它让我可以有机会去把握「机会」,尽管我可能还没来得及做好充分的准备。跟股票市场的两轮暴跌类似,2022 年度我的心情也是两次暴涨,两次暴跌,所以总结下来,我对年度关键词「幸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幸运不仅仅意味着要把握机会,也可能伴随着失去幸运的可能。只有努力再努力,才能让自己的实力配得上所获得的「幸运」。

另外,去年我的 B 站关注数突破了5000,总计发布83个视频,累计时长22小时,而这背后所花费的录制和剪辑的时间至少是10倍以上啦。令人唏嘘的是,近一年的 B 站总收益是668.33元,不足少数派的一篇稿费, 这更加鼓励我要继续努力。所以,非常感谢看我的文章和视频的各位,也特别感谢2022年新关注的4334位小伙伴,希望你可以和我一起,用努力来获得幸运,迎接新的一年!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80% -> 20%

Readwise Reader 是我在 2022 年自我评选的最佳软件产品,我用四象限图表的方式总结了它和其他 APP 的区别,可以看到 Readwise Reader 属于「学习(认知)」部分,我愿称之为年度最好用的现代化阅读器,它是碎片化阅读的完美兜底。

我的效率系统 2022 年度总结

Readwise Reader 本身有一个 Feed 流的概念,能够帮助我把微信公众号、少数派、B 站、博客、Newsletter,甚至是 Twitter List 里的内容统一汇总到 Reader 里。

我将之前订阅的 RSS 内容全部迁移过来了,下图包括我所有 Feeds RSS 订阅源(Subscribed),而 Reader 甚至还能根据你的订阅源智能推荐新的信息源(Suggested)。

将所有信息源统一收纳之后,我就可以通过 Reader 的「每日摘要」卡片式筛选自己想要读的内容,然后保存在 Library 里。我还可以根据作者和对应的域名进行筛选,比如可以通过domain:sspai.com筛选出所有从少数派来的文章。

特别的是,当我看到一篇关于 MarginNote 的少数派付费内容,通过浏览器端插件直接保存时,它可以备份完整的文章和对应的图片。进入精读的阶段,当我在 Reader 中进行文章高亮,右侧会有一个 Notebook 的列表,所高亮的内容也会实时同步到 Readwise 本体。

我最喜欢的是精读时的纯键盘操作,可以通过上下左右的快捷键快速跳转文章段落,以及按下h或n进行内容的高亮(highlight)或笔记(note),并且支持在整个文档层级完成笔记记录、加标签、打开原网页、归档等快捷操作。

在阅读高亮完毕后,我就可以跳转到 Readwise 查看所记录的所有卡片,编辑或添加更多的笔记内容,甚至可以制成类似 Anki 的闪卡,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知识卡片。Readwise 会每天提醒我回顾这些卡片,从而形成阅读的闭环,持续不断的反馈帮助我将卡片内容内化到大脑当中。

另外,使用 Readwise 还有一个好处,它会把笔记内容自动同步到笔记软件,比如我在 Readwise 里加了#favorite标签,也会自动同步到 Roam Research 方便筛选。而在查看笔记时,还可以通过 highlight 链接直接回到原文出处。

同时,Reader 的手机端体验也非常好,能够快速地将内容在移动端保存到 Reader 中。此外,它还支持其他文件类型,比如电子书支持 Epub、PDF 文件甚至支持文字重排、Email 支持 Newsletter 和 Twitter Thread 等,非常值得一试。

总结一下,对于碎片化阅读,虽然信息源多且繁杂,但是借助于好用的汇总和筛选工具,比如 Readwise Reader,可以「化零为整」,我们只需要 20% 的时间就能系统化地处理自己的碎片化信息。

▍书本阅读(渐进式总结)20% -> 80%

因此,这也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书本阅读。我想特别提一点我的反思:在 Reader 聚合了「碎片化阅读」之后,反而又让我重新更加重视「读书」了,更应该阅读的应该是书籍。

每当我打开 Reader 的 Home 页面时,看到自己未读完的内容、最近添加的内容、可快速阅读的内容,以及信息流中新出现的信息。

此时,我会有意识地将书籍放在 Reader 主页的第一个位置,看到自己更应该去做的是「书本阅读」,而不是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因为相比之下,当你看到可以阅读书籍时,你会发现书籍会给你更多有价值的体系性内容。

书籍阅读的渐进式总结流程

但是,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是更好的书籍阅读 Workflow?我认为,更好的书籍阅读发生在 MarginNote 中,使用 MarginNote 可以很好地结合渐进式总结。那么,什么是渐进式总结?

Tiago 的 CODE 框架是一种更加明确的提取和总结方式,它由 Capture(捕获)、Organize(组织)、Distill(提取)、Express(表达)四个阶段组成,而在 Distill 阶段的渐进式总结 Workflow 中,每个层级的筛选过程和提取比例都是逐步降低的。

第一层是 Note,通过加粗高亮的方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并以视觉化的方式标注出来; 第二层是 Mini Summary,用自己做一个简短的总结,然后跟自己的其他笔记 Remix,最终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三层是 Q&A,提问的方式来对关键概念进行总结,最终混合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L 先生的 INK-P 也是一套类似的理论,只要总结它们的原则和关键点,最终提取属于自己的,适用于自己的框架,就可以让类似的知识框架为自己所用。

▍MarginNote 阅读笔记流程演示

接下来,我会逐步演示一下我在 MarginNote 里面是怎么阅读的。MarginNote 对阅读和学习的支持非常好,借助 MarginNote 的「学习模式」,可以方便地完成渐进式总结的流程。我发现很多 MarginNote 的小细节,真的很贴心,比如 iPad 和 macOS 的联动,可以快速推送笔记,并且打开的笔记在书中的位置是完全统一的。

以终为始,我会先带你看看阅读笔记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子的?打开 MarginNote,以我正在看的《第二大脑》为例,左边是一个思维导图,右边是这本书。另一个模式是学习模式,点击某一张卡片,就会跳转到对应的 PDF 位置。最终的笔记成品是以一个个问题组织起来的,就像爆竹的引线,将一颗颗爆竹 串联在一起。

完成对书本的阅读和学习之后,我会将 MarginNote 的笔记导出到我的笔记软件,完成统一的知识汇总。在 Roam Research 中有类似的一个大纲结构,对应 MarginNote 里面的思维导图,展开可以看到一些概念,比如书中所提到的「中间产物」或「知识资产」,都是以问题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在 Roam Research 中,我还可以通过Roam Memo插件,间隔回顾对应的卡片内容,比如「什么是中间产物?」。只需要给 Block 加上#memo标签即可,这是插件所需要识别的标识符。

如果我对问题的答案已经很了解,可以对它进行反馈,根据反馈指定下一次 Review 的时间,比如选择 Hard,就会明天提醒再次 Review。右上角的Past Due会标注是否错过 Review 时间。

当然,如果对卡片内容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可以点击链接,直接回到 MarginNote 所对应的卡片位置和原文位置。

Q1: 如何梳理书籍的知识结构?

以《程序员修炼之道》这本书为例,我打开的是 PDF 文件,因为 MarginNote 支持的功能会比 Epub 格式更多。在学习模式里面,你可以直接导入整本书的目录结构,从而生成一个思维导图,但问题在于,这还是以原作者的知识框架来整理内容的,而不是你自己的。

其实,按照作者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还是按照自己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这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完全没有框架性的基础概念,你可以先学习一遍作者的结构,也就是把原书的 TOC 目录放进思维导图。

但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初步认识,你就可以在这里选择只按照文档(By Document)进行自动摘录。此时每当我摘录一条,它就会存在整个文档的框框里面,而不会出现在之前的目录结构下面。

所以,我一般就会把知识点概念单独摘录出来,把目录删掉,然后从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比如「正交性」的概念,就对它所在的关键文本进行高亮。

Q2: 阅读时遇到新概念怎么办?

重点来了,阅读时,我还会打开「学习模式」的 Title Link(标题字典),并且在文档中打开 Recall Mode(回顾模式),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开始回想所提取的新概念。

高亮之后,打开大纲模式,选择 Emphasize(强调),并且选中强调会同步到标题。此时,点击「正交性」这个词,它会自动同步到卡片标题上。而所有文中出现「正交性」这个关键词的地方,都会有一个小小的下划线。

点击它,在左边的大纲中,就会出现词的具体解释,而在右边 PDF 的划线高亮段落中,所有关于「正交性」的词语都会隐藏起来,让你通过回想强化一次「提取强度」。

更神奇的是,当我在其他地方划上高亮之后,也选中「正交」作为它的标题,那么点击「正交」这个词,会发现关于这个词的解释会有两个出处,可以直接点击它,分别跳转到不同的原文位置。

比如,「正交」的系统能获得两个最主要的收益:提高生产力和降低风险。因此,我就可以把生产力和风险标注起来,从而使文章中出现的概念彼此相互链接。比如,我可以看到风险与正交系统有关,它是正交系统的收益之一。特别是当我想要查看关键概念出处时,就可以方便地快速查看。如果对卡片内容仍然不能理解,就可以点击它回到当时你所划线的文章内容。因此,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就能够在阅读时把文章中的许多关键概念组织起来。

Q3: 如何组织书中的新概念?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会通过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我的思维导图或者叫大纲,所以我就会在这里添加 Q 作为问题的前缀。(当你做笔记的时候,你可以把右边稍微缩小一点。)比如,新建一个问题:「Q:: 正交性的好处是什么?」这样按照你自己的思维链路,通过自己大脑里的提问方式来组织内容的表述:「好处就是提高生产力和降低风险。」

正交性促进了重用,特别是当两个组件的职责相对单一时,正交性的价值就提高了。因为一个组件能做 M 件独特的事情,另一个组件能做 N 件事情,如果它们是正交的,它们就能够组合起来完成 M 乘以 N 件事情。

所以,正交组件在组合过程中,单个组件单元的性价比就提高了。

同样的,当我遇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组合」,那么我就可以给这张高亮的卡片,手动加上一个标题:组合,从而书中所有出现「组合」的地方就会被划线高亮出来。

Q4: 笔记如何导出到 Roam Research?

完成阅读之后,我就会把这些内容复制放到 Roam Research 里面,但是如果直接复制,你会发现有个小问题:它是不带 MarginNote 的链接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会借助印象笔记作为一个中转,每本书导出一遍的频率倒也还可以忍受,仪式感满满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你是英文系统,并且 MarginNote 也是英文版的时候,你登录的是 Evernote,而不是国内的印象笔记。 只需要在 iPad 上或者把 MarginNote 改成中文语言即可,在系统设置 language 里面,你可以添加增加 MarginNote,把语言改成简体。这样,当你重启之后,整个 MarginNote 就会变成中文,当你去导出的时候,它就会登录的是印象笔记。

导出的时候,你可以不用附上原文的文档,也不用附上脑图。保存的笔记很快就会出现在印象笔记,我只需要选中它们,复制到 Roam Research 当中。所有的 MarginNote 的链接都会保留下来,一张一张的卡片以问题的方式组织起来,而通过链接可以非常快速地回到原文所对应的位置。

Q5: 如何间隔复习笔记卡片?

接下来,我就会批量的把这些问题加上对应的#memo标签。通过 Roam Research 的Find & Replace插件,我可以按下 Ctrl + S 再找到刚刚的两个 Q,然后替换为将两个Q::作为前缀,然后将#memo作为后缀。这样就可以通过双向链接的特性,变成 Roam Research 所能识别的 attribute 属性页面。

此时当我点击打开[[Q]]页面,你就可以看到我之前所有的加了问题的笔记卡片。接下来,还需要去设置MEMO 插件,额外增加 2 个标签,将 Q 和 memo 增加进来,作为 MEMO 卡片的标识符。这样,当我点击 Review 插件,选择下拉框,里面就会出现 Q 和 memo,点击查看所有的跟刚刚的卡片所对应的卡片内容。每张卡片,还会显示一个面包屑,从而我可以快速查看当前这张卡片的出处。

Q6: 如何在阅读时 Remix 自己的旧笔记?

在 MarginNote 阅读时,你还可以快速添加自己的评论。比如,当我们意识到「正交性」的价值时,你可以把正交性概念加上双链符号,并且将它与脑海中的其他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如,我会想到[[正交性]]与笔记的[[原子化]]非常类似,都可以用来增加笔记的[[可复用性]]。

可想而知,我在 MarginNote 所添加的笔记双链,导出到 Roam Research 后会自动跟已有的[[原子化]]页面链接起来,从而我就可以查看[[原子化]]在我之前的笔记系统中有哪些相关内容。

比如,这里的原子化和之前我所做的另一个视频就链接起来了。此时,我就可以再次回顾它,并且关联出一些相关的概念,也完成了我们刚刚所说的 Remix 混合的一个步骤。

好,以上就是我在 MarginNote 到 Roam Research 的一个渐进式总结。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演示,不过我特意通过Q: 小标题提问?的方式将内容组织起来了,也算是一个不断实践的亲身示范。

当我在 MarginNote 里面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就会通过高亮文本和提取关键概念,不断通过标题链接链接相关的知识点。而当我把笔记导入到 Roam Research 之后,又可以通过双链符号以及页面属性功能来进行间隔重复。

▍总结:书本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年度征文,我向你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碎片化阅读」和「书本阅读」的整个流程。更多的操作细节可以在 B 站搜索我的视频。

本文从文章篇幅上,就刻意强调了「书本阅读」的重要性,。当我们把碎片化阅读和书本阅读摆在一起时,优先级自然浮现出来。从书本中学习,从经典中学习还是会更加重要一点,哪怕碎片内容可能占据了 80%,但我们的重心仍然应该是花80% 的时间去阅读书籍。

对于「碎片化阅读」,虽然可能信息量更多,时效性更强,但借助于好用的聚合与筛选工具,比如Readwise Reader,我们只需要 20% 的时间就能够系统化地处理自己的碎片化信息,「化零为整」批量化处理,留出那属于自己的80% 时间去阅读书籍 。

题外话:因为录制的过程就是我思考的过程,时间相对会比较长,所以我想把它拍成几个视频来进行讲解。目前来看,至少需要三个视频才能够完整地讲完,然后再通过 Notion AI 转成文章,手动插图,然后才会有类似这篇文章的成品。

如果大家对之后的卡片盒笔记、人工智能、Roam Research 插件、任务管理、目标管理以及白板等话题感兴趣,可以帮我在少数派「充电、收藏、关注」三连啦,特别重要的是留下一个属于你的脚步:「己所欲,施于人」,为自己留下一个评论。

好啦,我的 2022 年度征文 Part 1 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拜拜 。

原文链接: http s://sspai.com/post/7812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吕立青_JimmyLv 责编:克莱德

/更多热门文章/

标签: 属于自己的 学习模式 印象笔记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