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智成长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当前热点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间:2023-04-23 20:28:45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大多先从专业内的一门课程思政教改开始,等所有课程都进行了思政教改后,再将课程的教改成果放到一起就号称完成了整个专业的思政教改,这种”简单叠加“的方式没有考虑各门课程的特性和相互关联性,不能将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有机捏合在一起,很容易出现课程思政的“同质化”、思政学情“粗放化”等现象,影响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效果。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相关资料图)

(一)尚未构建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

通过知网搜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共精准找出130篇文章,其中92篇都是阐述某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7篇则侧重于资源库建设或从宏观上对课程思政内容、思政元素融入等进行阐述,并没有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论述;3篇是在阐述1+X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研究,也不契合主旨;只有一篇杨莉、彭雪、林潇云发表在“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09))中的文章《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是真正站在整个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阐述各门课程之间的协作配合,开展”六阶递进“的教学组织安排,但是只涉及运输、仓储等理论课思政教学,对于集中实践、实习类的课程思政教学则未有提及,课程思政教学组织体系还有待完善。 

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共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集中实践课4个大类40余门课程。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都不相同,能够提炼出的思政元素、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方式也不同,因此,需要有“顶层设计”来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存在“同质化”现象

这种同质化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不同课程各自提炼出的思政元素,存在“同质化”现象,比如“爱岗敬业”这个思政元素,在物流管理专业很多课程中都会涉及,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思政元素就是一个高度凝练、概括的范畴,只要与合适的专业知识点融合,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中可以“爱岗敬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中也完全可以“爱岗敬业”;二是承载思政元素的图片、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的“同质化”现象,比如某个图片在不同课程中被反复播放,此时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我们已经看过了”的印象,造成个别学生不专心、不专注的现象。 

(三)理论课课程思政实践多、集中实践课实践少,存在“偏沉”现象

目前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多存在于理论课(含理实一体课)中,前文所述的92篇阐述课程思政的文章涉及的课程全是针对某些理论知识点展开的课程思政教学,占总课时半壁江山的“集中实践课”或“实习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则少有人提及。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切实感受到这种现象的存在。课程思政教学应该是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的,“偏沉”的现象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未考虑学生的心智成熟度,课程思政“学情”粗放化

大学时期是青年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修养、情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在不断成长中,初入校门的学生和即将毕业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相差很大,课程思政教学是着眼于学生心智培养和三观塑造的,因此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应该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要充分考虑这种思政“学情”的差异性,例如在学生还未对物流行业产生认同感时,就教育学生要对物流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很明显会打个折扣。 

二、“定、建、融”的三步走构建思路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多、课程各有特点但又关联性强、理论和实践课并重、随时间顺序依次开课”的特点,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和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内容,在原有的每门课程独立进行课程思政教改的基础上,站在整个专业的角度,注重专业内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定整个专业和专业内各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建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矩阵、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和手段”的“三步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 

首先,借鉴“目标管理”中“上下结合”的方式,将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捏合成一个相互关联又各有特性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含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或侧重点);其次,依据学生的心智成熟度划分不同的阶段,将不同阶段的心智发展特点、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或侧重点、物流职业能力需求等进行综合匹配,并重新修订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或侧重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匹配矩阵”;最后,依据各门课程的特色设计其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事项,并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匹配矩阵”,形成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组织目标的设定是一个上下结合的过程,通过企业上层和下层员工之间的广泛参与,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组织目标层级体系,员工目标的达成也意味着部门和组织的目标的实现。借鉴该理论,物流管理专业是树的根,各门专业课是树的“果”,课程建设负责人和专业建设负责人一起,总结和沉淀每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经验,梳理课程思政目标,同时又站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进行总体设计,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将原来独立分散的各门课程思政目标都捏合在一起,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该目标体系上层是整个物流专业的思政教育总目标,包括家国情怀、爱岗敬业、修生养德、准求卓越四个方面;其下是物流管理概论、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综合优化集中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由于事先经过了整体把控,每门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各自的特色,又有所侧重,从根本上排除了“同质化”的现象。 

(二)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矩阵

将学生心智发展阶段及对应教育重点、物流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需求、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或侧重点三个模块进行综合匹配,重新修订各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或侧重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匹配矩阵”。 

该矩阵从上到下包括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为学生心智成熟度模块,将学生心智成熟程度划分为三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教育重点;第二模块在第一模块基础上,梳理提炼每个心智发展阶段对应的物流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物流岗位素养;将前两个模块的内容融入到每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中,就形成了第三模块,即改进后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模块,作为下一步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行动纲领。 

在第一模块中,学生的心智成熟度分为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处于第一学期、第二—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第一阶段学生刚刚踏入校门,身处陌生环境,不适感很强,此时应尽量消除学生不适感,坚定其理想信念;第二阶段学生开始注重自我发展,三观养成,此时应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品德提升和三观塑造,过好集体生活;第三阶段学生需要独立到社会企业去顶岗实习,人生又面临一次变革,此时应教育学生有责任、守规矩、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 

在第二模块中,第一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流专业课程,此时以培养学生物流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能力为主,课程思政教学以培养学生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主;第二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各门物流专业核心课、拓展课和各门集中实践实训课,学生的作业、组织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的到培养,课程思政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各职业岗位的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和统筹规划等意识;第三阶段学生离校去企业顶岗实习,综合作业能力的提升是重点,课程思政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协作意识,讲规矩、重效率的理念等。 

第三模块是对物流专业各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或侧重点进行的再设计或修订,形成最终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三)形成物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

在每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计包含实训操作、案例展示、小组讨论和协作、课堂模拟、视频演示等不同形式的思政教学形式和方法,设计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的校内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配合专业思政教学资源库,形成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 

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并通过校内考核和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考核两种途径来检验和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整体设计,更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质量水平。 

(作者:高磊,硕士,讲师、王艳丽,硕士,副教授、都继萌,硕士,副教授,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速递物流系)

基金项目:2018年5月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体系研究”YB2018009。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