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历史遗珍修补时间裂痕 ——走近河北省90后金属文物修复师张哲
来源:河北新闻网     时间:2023-04-25 06:54:25

为历史遗珍修补时间裂痕

——走近我省90后金属文物修复师张哲


(资料图)

一对巧手、一双慧眼、一颗匠心……四月中旬,杭州城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艺创小镇。90后年轻人张哲戴上手套、端坐桌前,凝视着这件饱经沧桑的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

此刻,阳光从窗外倾洒而入,这是最自然的灯光,桌面修复工具整齐排列。修复的第一步,是清理拆解,去除铜镜背面的胶结物,然后清理器物表面硬结物,之后通过粘接工艺将残片重新复原成完整铜镜,再通过补配处理、雕刻等工艺还原铜镜纹饰……这一系列工作繁复耗时。

在文物行业,这是一个独特群体。他们有敏锐的眼力、沉稳的手指,以及细腻的审美,让无数残损的文物重获新生,却大都默默无闻、甘于寂寞。他们被称为“文物修复师”。出生于石家庄藁城的张哲,正是河北复典文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金属文物修复师。

“这是一个精细活儿,也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秘活儿’。”张哲告诉记者,曾经,网上有过一个调查——你所认为的神秘职业有哪些?文物修复师竟排名前三。真正进入这一行才发现这是一个枯燥而辛苦的职业,“灿烂开心是一时的,埋头钻研则是一辈子。”

张哲自小喜欢手工艺,把破损的器物修好总能给他带来巨大满足。高考时,他选择了西北大学的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文物修复大体可分为三类,即考古修复、博物馆修复和商业修复。一般考古工地上的抢救性修复主要是用来研究,博物馆的修复主要为了展览陈列,商业修复的要求则是讲究美观,需把破损的器物恢复成原貌,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的视觉效果。“三种修复类型在目的和方法上存在差别,但在保持文物原质地上是相同的。当然,如果在这些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融入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力,那么文物的古韵将复原得更好。”张哲说。

河北是文物大省,曾涌现出不少享誉业内的文物修复师,有的修过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有的修过金缕玉衣、有的修过错金铜博山炉……很多“国宝”都是河北文博代表性器物,享誉国内外。“前辈功力高山仰止,我们不能砸了这块金字招牌。既要认真学习技法,更要注重精神传承,才能真正接过守护的接力棒。”张哲说,每次观看这些倾注心血的器物,如同与这些老前辈们交流,总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执着纯粹的匠心,被他们审慎、笃志、坚守的精神所感染。

曲阜孔子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义乌博物馆……这些年来,张哲在国内许多文博单位都修复过金属文物。凭借优秀的表现,他逐渐在业内脱颖而出。今年3月25日、26日,他代表河北奔赴太原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激烈角逐中,荣获了二等奖。

破碎、残损、变形、锈蚀……“实战”是本次比赛的关键词。为了增加比赛难度,参赛选手们要修复的金属器物都是货真价实的珍贵文物。选手们必须慎之又慎,在14个小时内,判断病害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完成现场修复,使其重焕光华,最后还得编制修复档案。“就像开盲盒——选手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所修复的文物。我抽中了一个大器物——高39厘米、宽22厘米的编钟。”张哲告诉记者,这件战国龙纹青铜编钟表面有硬结物和层状堆积等病害,并缺失一铣,在编钟钲部中央和鼓部两角的13个铭文被锈蚀物遮盖。仅给这件大器物制定修复方案就耗费了4个小时。修复中,他采用书签和超声波设备对器物表面的锈蚀物进行清理,再用铜皮经过整形补配到缺失部分,最后用矿物颜料作色做旧,“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地保存历史信息、恢复文物的历史原貌。”

虽然只是一次比赛,但张哲坦言“收获很大”。“这次技能大赛,堪称一个推广平台。见识到许多新的文物修复材料和技术,对我触动很大。”张哲告诉记者,现代的文物修复,不仅要涉及考古、鉴定、美术等,还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甚至环境等方面知识。我国文物修复一直秉承“可逆性”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工艺、材料会不断出现,所以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科技和工艺,做到可随时根据需要采用新材料进行替换,从而更好地延长文物生命、展现文物特征。这次许多参赛选手带来了新材料,如材料学科里最先进的碳纤维材料,其稳定性和耐久性跟文化遗产永久保存的理念非常契合,令人眼前一亮。

“文物不可再生,文物是有生命的,文物修复就好比做手术,一旦手术失败,常常意味着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所以,文物修复要慎之又慎。”张哲说,每一件文物都是祖先留下的遗产,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信息。文物修复师,可以说是离这些文化遗产最近的人。所以,要秉持敬畏之心、奉献之诚,一心一意地去研究,以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把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琢磨清楚、研究透,把这门既古老又与时俱进的手艺传承好,发扬光大。(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